实践剪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剪影 >> 正文
电影盲盒第六期《寻枪》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自己的“枪”
时间:2024-04-18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当中,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迷茫而不知所求,电影当中展现了警察丢枪后面临着生存困境、人生信念的崩溃、挣扎与最终找到枪维护尊严的过程。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一个时刻面临着生存困境和焦虑,通过正视困境、解决困境,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上周四晚18:30,电影盲盒第六期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办,通识教育学院、求是书院、学生发展学院、全媒体制作中心及广编教研室老师一同来到现场感受浓厚的电影氛围。现场不仅发放了精美礼品,更是通过这部电影为学生提供了寻找人生目标与理想的信念。

 《寻枪》是陆川导演的一部“姜味”过浓的电影,主角马山(姜文饰)是西南地区某边陲小镇的一名普通警察,某晚参加妹妹婚宴时因喝得酩酊大醉被人送回家中,次日早晨醒来时,他发现从不离身的配枪不翼而飞。到底是谁偷了我的枪?枪里的三颗子弹怎么办?经过一番冷静思考,他终于将乱麻捋顺,踏上了寻枪之路。

  本次影片的推荐人是广播电视编导教师王炳贝教师,他说“陆川和姜文当年都刚好经历了最失意的时刻,从北京电影学院获得导演系硕士学位的陆川,毕业三年都没有人找他拍片,姜文也因为当年拍了《鬼子来了》被禁导5年,两位失意的导演都觉得自己失去了,两人面对《寻枪记》改编的脚本《寻枪》,惺惺相惜,一拍即合,决定一起为失去的理想,踏上寻枪之旅。主人公不仅要‘寻’的是‘枪’,更是寻找自己丢失的那份责任,那份对家庭,对孩子,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枪’,不知道大家是否找到自己的‘枪’了吗?”

 在观影过程,师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抓住每一个细节,电影的故事内容引发观众深思,电影视听语言让学生引发思考。电影结束后,大家对剧中的剧情内容以及影片折射出的价值观念展开了激烈讨论。

师生反馈记录:


陈睿政(师):

“和现在很多电影相比,这部电影是粗糙的,但它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导演运用自己对视听的理解加上极具风格的影像,让我看到一个普通人在体制中犯下重大错误时的精神状态。最近我不太喜欢往电影解读的方式去看待电影,虽然在文本上去看,可以有多种的解读,但每个人会有各自的理解,这是无法避免的。不过从观影体验的角度来看的话,它给了我一种现在电影不太能给我的体验,会让我主动去理解、主动去思考,这种感觉不再是主流,仿佛在这个时代不在那么重要了。”


学生1:

剧情一开始我就跟着男主一起找,我在猜是谁偷了枪。但是我的直觉一直告诉我没有人偷而是自己弄丢了,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谁敢有枪谁敢偷枪,是畏惧的,正如电影中一人说偷了枪都不知道怎么用。后来看到雨夜,第二天小萌死了。我就猜想是不是精神分裂,然后半夜出逃出去杀人。杀人动机是因为有点破罐子破摔,得不到就毁掉,因爱生恨。再加上回来看见媳妇起床了问她要不要帮她洗脸,她明显感到了有丝害怕。第二天被抓到牢里的时候孩子的反应和母亲的反应截然相反。母亲也说了确实出去了一下。而一直想杀那个男的也是因为爱,因爱生恨但是自己又已经有了家庭所以在这矛盾之中。

学生2:

片子本来看不太懂,现场解读的人非常棒,给我搞懂了,活动非常有意义,受益匪浅,下次还会参加。

学生3:

“枪”代表了每个人的激情,理想,反抗和尊严,寻枪的过程表达了男人死不认输的硬气和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

主人公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缩影,枯燥的工作任务、紧张的夫妻关系、乏味的小镇生活,一眼能望到头的未来,丢枪,寻枪,开枪对应人物慌张,猜疑,恍然大悟,这或许就是每个人的宿命。救赎失去的自己,就是追求人生活着的意义。